慈禧欲省钱修园子 李鸿章说:别的钱能省 军费万万省不得

文集库 名人故事 2020-05-29 00:55:26 0

  慈禧太后平生最痛恨洋人,其中最主要的理由,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,英法联军烧掉了清朝的皇家宫苑圆明园。

  清之圆明园最初是康熙赠给雍亲王的花园,后来经过雍、乾、嘉、道数代的建设,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之一。因此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毁于兵燹,是慈禧太后心中始终难以挥去的伤痛。

  在咸丰驾崩,同治即位之初,即有人提出要重修圆明园。但当时内乱未平,国帑空虚,前方将士还在拼死作战,若皇室却将大量金钱用于修园子,实在不合情理,所以此议并未通过。

  而十二年之后,同治成年亲政时,内乱虽已平定,清朝却贫弱落后依然。而尽管如此,慈禧却认为自己辛苦了那么多年,是时候享受生活了,于是不顾国库空虚的现实,由同治皇帝下令,重建圆明园。

  

  重建圆明园,是需要消耗国家极大的财力的。只有在乾隆极盛之时,国家才有富余来进行这种奢靡的工程,在嘉道之后,圆明园已基本没有再扩建。

  同治下令重建圆明园,虽然他是皇帝,但也没办法凭空变出银子来。修园子的经费,还得从别处腾挪节省。为了筹措修圆明园的经费,慈禧和同治把算盘打到了军费身上。

  于是,在下令重修圆明园的前一年,也就是同治十一年(1873),有个叫宋晋的内阁学士,说制造轮船的花费太重,请暂时停止。朝廷也就顺水推舟,下了这样一道谕旨:

  “……当此用款支绌之时,暂行停止,固节省帑金之一道。惟天下事创始甚难,即裁撤亦不可草率从事。……著李鸿章、左宗棠、沈葆桢,通盘筹画,现在究竟应否裁撤,或不能即时裁撤,并将局内浮费如何减省以节经费,轮船如何制造方可以御外侮各节,悉心酌议具奏。”

  

  同治这道谕旨的本意,是想这几个疆臣体谅一下自己的苦衷,能够表个态愿意暂行停止制造轮船,节约下经费给慈禧修圆明园。

  但没想到的是,李鸿章、左宗棠和沈葆桢接到谕旨后,均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,表示制造轮船属于国防建设,不可停止。其中,由李鸿章回复的《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》,见解尤为深刻。

  李鸿章说:

  “臣窃维欧洲诸国,百十年未通,由印度而南洋,由南洋而中国,闯入边界腹地,凡前史所载,亘古所末通,无不款关而求互市。我皇上如天之度,概与立约通商,以牢笼之,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,胥聚于中国,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。”

  李鸿章对当时的世界形势,有着很清醒的认识。中国所面临的威胁,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,不是农民的揭竿起义,也不是藩镇军阀的割据,而是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遇见过的,来自世界开放发展潮流的威胁。

  故而,此是“三千余年一大变局”。

  

  在这个大变局中,面临的是世界各国通商需求带来的威胁,清廷过去重陆防,轻海防的思想,是行不通的。

  中国已经错过了大航海时代,错过了工业革命,是一个在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国。如果清廷再不在军事上快速追赶西方列强,中国将很快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。

  因此,李鸿章首先批评了朝堂上的许多官员,“囿于章句之学,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”,只会写八股文,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,所以才会提出暂停制造轮船的建议。李鸿章说:

  “臣愚以为,国家诸费皆可省,惟养兵设防、练习枪炮、制造兵轮之费,万不可省。求省则必屏除一切,国无与立,终不得强矣。”

  因反对声浪过高,慈禧后来不得不妥协,暂停了重建圆明园工程。但十几年后,慈安去世、恭王被罢,权力被慈禧一人掌控,又动了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的念头,导致军舰数年未能更新。此亦为后来甲午中日战争,北洋水师惨败之由。

版权声明:

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网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,用于信息传播作用,若有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[email protected]

下一篇 :返回列表

分享:

热门信息